Published on

杂记-云上粮仓小住

Authors

这次想单独聊聊当地的风土与文化,想到哪写到哪吧

目的地是慕名已久的从江美德侗寨,途中高铁一过广西隧道,豁然一片开朗,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,大量的小山错落在平原之上,心情顿时开阔起来。

IMG_3690.jpeg

入寨之后,住宿的「云上粮仓」,位于山林深处,云海之上。视野开阔,晴天可以看到纵横沟壑和叠嶂层峦,阴天则云雾缭绕,犹如生活在云端。近乎纯木质的结构,想是就地取材,杉木防白蚁,做过防潮处理后,也不用上漆,自然又环保。

屋子部分存粮,部分住人,名字真真贴切。

IMG_3684.jpeg

IMG_3729.jpeg

山里人都有种树的习惯,依稀记得十几岁时每次下乡,最疼我的小舅总是拍着胸脯说:“以后等你结婚盖房子,我负责出木头。”可惜我也没回去落户。

民宿的男女主人是一对奇人,返乡在当地推广生态种植、老种子发掘、帮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生活、积极探索在地创业,组织小歌队、扎染、马尾绣、酿酒、茶叶糯米产品化、儿童深度游学。每一项都是既需要组织能力,也需要情怀,但最关键的,我想还是那份真诚与坚持。

IMG_3726.jpeg

IMG_3662.jpeg

要找个形容侗寨给我印象最深的词,那就是“立体”,放在几十年前还没有大量外出打工,村寨人丁兴旺的时候,邻居坡上下喊话闲聊,对面山头大歌对唱,光是想象那热热闹闹的场景,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。

看着下面的瓦顶,加上满山的竹林,很容易联想卧虎藏龙里的场景,侠客们在瓦片上飞檐走壁,竹林间追逐不休。不过入目的却是三两只走地鸡...也行吧,它们急了也是能飞的。

空山隐隐闻鸡犬,犹是当年侠客魂

IMG_3712.jpeg

IMG_3720.jpeg

当地独特的建筑鼓楼,外八内方,是寨里老人休息聚集时的活动场所,号称无楼不成寨,中间一个大火坑,老人们说冬天天气冷时候就会生起火来。

其实暖人的不只是篝火,也是人心。

寨民真诚而热情,他们拿出了自己最自豪、最独特、最珍藏的东西来待客。

水稻香禾糯,还是早年生产队依地貌开垦出来的田地,大都是梯田的方式,能充分利用光照,保水。但不利于农机使用,尤其当种田的是老人,小型手持农机怕也是非常不便,同时糯米水稻本身特性,故发展出一种一根根剪株的收割工具,可惜这次没有看到实物。

IMG_3663.jpeg

IMG_3723.jpeg

当地「稻 🌾 鸭 🦆 鱼 🐟」生态种植的妙处就不在赘述,这次倒是有机会亲身下田摸了次鱼。

与大部分农村一样,寨里也是老年与留守儿童居多,之前有了解过农业的现状,引一段

1、打工经济造成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的不足

农业相对收益连年下降、成本节节攀升,重挫农民积极性,农民外出务工普遍,农业劳动投入不足,田间管理缺失。我国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,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,导致农村剩下的优质劳动力不多,特别是在山区、丘陵区等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人口迁移多、剩余劳动力基本殆尽的情况普遍存在。

2、农业生产日益沦为化学农业

由于一切以增产为目的,脱离了以往精耕细作,松土保墒,同时种子,机械农具等生产资料也很多不掌握在农民手里,或是缺少青壮年而无力使用。

3、农业缺水问题日益严重

这 30 多年人们脱离了集体经济形式的劳动,人们以自己利益为中心,散失了组织劳动能力,水利设施也缺少维护,到现在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水利设施老化、损坏、荒废不能再用。

IMG_3746.jpeg

IMG_3733.jpeg

二楼种子博物馆架子上放着一本《当文化反思遇上农业》,引用一下里面的观点:

我们不在假设农业科学能解决一切生态问题,去文化根源里找办法,这不是简单的崇古,试想当一个地区的人民,选择了在一个地方扎根,同时自然选择了适合当地的品种,之后融入到文化之中。所以文化习俗里面就有一些线索。

一个村寨的历史:人们从选择“一个好的聚居地”开始,“学习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”,有了对“聚居地周边生态系统的深入和细致的认识”;同时,在适应并不断融入当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,人们又发展出“一个涉及生存和一起生活的方式”,即如何互相帮助以便能够生存和生活得更好,“互相帮助建造房屋、生产、插秧、收割稻米”。所有这些关于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知识、关于人们互相帮助共同生活的知识,加上过程中产生的自然崇拜和社会仪式,形成了我们所称的“传统文化”。我们会发现,在这样的村寨历史中,生态环境、人们的生活方式、生产方式、传统文化等,全部融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村寨的地方系统,维持着村寨的发展。人们依据祖辈流传下来的知识,谨慎地维护与生态环境、家族或邻居的关系。

正如《世界又平又热又挤》所说,当一个变平的世界,全球化带来的影响,万里之外的南美洲大豆会冲击到广西的一个山村,我们看到微小的保种工作对未来的重要性。

我们的孩子就如同这些多样的种子,萌芽冒尖就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性,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元化的,观察和保护这些不同,也是陪伴孩子成长的乐趣之一。

IMG_3749.jpeg

IMG_3751.jpeg

靛蓝,古老又复杂的工艺,所谓“青出于蓝胜于蓝”,指的就是这项工艺,靛青从 蓼蓝/板蓝 里提炼出来,但颜色比蓼蓝更蓝更深。

与其他一些天然有色物质不同,靛蓝出现在纺织品上几乎不可能会是偶然现象,因为使用靛蓝染色需要相当繁琐的工艺。如果只是把制造靛蓝的植物和纺织品泡在一起,那么什么也不会发生。这些植物提取物必须要经过发酵等一系列处理,才会从靛苷变成靛蓝。在染色时,还需要再利用还原反应,把靛蓝变成靛白,再溶于碱液,才能让它们进入纺织品的纤维。染色之后,在空气的氧化作用下,靛白慢慢变回靛蓝,这才有了最终的蓝色。

在现代化工出现之前,古代绘画颜料的来源有限,其中两大来源一是矿石,二就是植物色。

而蓝色可以说是最尊贵的颜色

西方偏爱用稀有的青金石制作出鲜亮的蓝色

佛教用它来描绘尊贵的唐卡,装饰祭祀的法器

Image

中世纪欧洲,用于描绘使徒和圣家族,尤其多见于圣母,几乎成为她的专属色彩。文艺复兴后出现在那些杰作最显眼的位置上。

Image

Image

而在东方,更多是植物蓝色,

利用靛蓝植物的叶进行发酵沉淀,提取色素后,再加入特殊物质催化还原着色的印染工艺。

蓝染工艺来源于民间,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之一。

大约在六世纪左右由中国传到日本,日本蓝染工艺色泽美丽,近代闻名于世界,被外国人称作“Japan Blue”。

就在几个世纪以前,这种神秘而独特的染料,只有皇室贵族才负担得起。由于进口困难,靛蓝染料当时的地位,类似于茶叶、咖啡、丝绸甚至黄金。因此,靛蓝曾是专属于皇室贵族的御用颜色。

蓝染根据发酵程度和染色次数,可形成丰富的调子,从浅蓝到藏青、黑青等色皆可染得。

Image

Image

再配上独特的扎染工艺,形成各种漂亮的花纹

扎制的技法不同,以及木棉线的走向,都会影响最后的效果,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有成千上万种图案,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。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,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。

Image

Image

民宿主人组织村民种植板蓝,学习扎染技艺

“种起来是真的辛苦,但是多一份收入,就增加一分返乡陪伴孩子的可能。”

IMG_3740.jpeg

IMG_3744.jpeg

IMG_3748.jpeg

IMG_3742.jpeg

侗歌,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,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。人声的多声部和声方式,与草原上的呼麦异曲同工,由于侗族没有文字,歌曲就承载了文化传承的部分职责。节庆日子,整个寨子一起合唱的场面极为震撼,堪比贝多芬《第九交响曲》首次把人声合唱引入。

IMG_3672.jpeg

IMG_3735.jpeg

当地的民族乐器,主要是各式弦乐器 🪕,以及芦笙笛。琵琶算是我国样式最多,分布最广的乐器了。

更值得一题的是,美德是芦笙笛之乡,相比我最喜欢的苏格兰风笛,芦笙笛少一点悠扬,多一分轻灵,听过之后在脑海里盘旋数日,难以忘怀。

竹林里满是蝉鸣,蝉鸣兮夕曛,声和兮夏云。

IMG_3645.jpeg

IMG_3686.jpeg

**蝉愈燥,心愈静。**在阵阵蝉声里,有翠竹荫荫,泉水汩汩,这美妙的一切,都让人忍不住去亲近。

由于季节关系,却没有听到蛙声,当地民谣将之与丰年联系起来,蛙声起就要抓紧时机收割农活,那大概要到秋季才能听取蛙声一片了。

秋收也是村民返乡的时节,便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,闻着稻香,便丰收团聚,幸福安康。

自从第一晚发现这里的星空依稀能看到银河,每晚观星就变成必选项目了,从第一晚在路边,到第三晚躺在草地上,边等流星边聊天。

IMG_3667.jpeg

WechatIMG704.jpeg

美中不足原本有个望远镜 🔭 却缺少零件,耐心对了个把小时也没成功,最后无可奈何对准月亮,勉强看到点第谷环形山的轮廓,遥想古人用自己亲手打磨的镜片观测,得需要多大的耐心,和多少个孤独的夜晚。

当开普勒接过第谷珍藏几麻袋的观测数据,自此将天文学从占星术中蜕变出来,一脉相承到伽利略,天文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先锋,成为牛顿口中的那个巨人肩膀。

现代科学称为自然科学,便是源于人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的思考。

在城市成长的孩子,若不幸失去这份亲密接触的机会,如何惋惜也不为过。

离开前主客大小朋友们一起组织晚会,寨里的孩子非常的乖巧能干,是舞台布置和表演的主力,这边藤藤和几个小朋友也积极响应,又是捡小石子又是找扎染布料来装饰,那边报名主持的孩子们穿上了当地服饰,化了淡妆,对了台词。一个下午热热火火,就待晚上好戏登台。

555.jpeg

444.jpeg

IMG_3750.jpeg

IMG_3715.jpeg

三个小女孩把彩排当作一个有趣的游戏,练习时候的打打闹闹、一本正经的商量唱错的时候怎么办、用一个麦克风还是两个、怎么站位……上台后略略紧张的一些小动作,都着实有趣。表演的歌曲来自藤藤日常无意听到的一首曲子,歌词恰好是姐妹互相支持 count on 的内容,倒是暗合,小家伙们倒不在乎这些引申,手挽手玩儿去了。

IMG_3731.jpeg

IMG_3708.jpeg

第二天一早打完糍粑、送别礼后,依依不舍踏上了返程。

但孩子们之间的联结,才刚踏上旅途。